欢迎使用 Typecho
如果您看到这篇文章,表示您的 blog 已经安装成功.
写作70分
有学者用“专”“转”“传”概括当下三类文章:“专”指专业文章;“转”指被转发的通俗文章;“传”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,甚至是传世文章。
他提出,专业文章可以变成被转发的通俗文章,而面对大量“转”文,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。
由“专”到“传”,必定要经过“转”吗?
请联系社会生活,写一篇文章,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。
要求:(1)自拟题目;(2)不少于800字。
审题:
专、转、传三者间的关系,根据原文作者所说:“专家之文,过于小圈子,过于封闭,就自然变换而为'转家之文。'转’家之文,过于轻浅、过于流俗,追求流量,牵就时尚,就会自然生出一种要求,一种真正传世之文。……核心要义是中间的'转’。转得不好,就转俗了,变味了,当然,还有一种转,是转化,再创造。”
上海教育考试院发的作文解析中指出,“专”指的是专业文章,或专业成果,“转”可以指新媒体转发,也可以是传统的口口相传等传播方式。“传”则意味着具有超越时代意义的、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价值。并且指出本题与整本书阅读的关联性。同学们确实可以联想到《乡土中国》算作是一本社会学专业著作,可以用作论据素材。
本题的核心在于去探讨,何为可传世的文章(事物),专业文章(事物)如何才能传世。需要用历史眼光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文章(事物)的价值。
参考立意:
由“专”到“传”,“转”是大众化的桥梁而非必经之路,能传世的作品,源于其不可磨灭的思想深度、时代价值与超越性。
参考写作角度:
根本上说,这道题目还是一道观点类作文,我们需要去回答:是否必定要经过“转”。按照上课时讲的思辨写法,应该是先让场(承认其合理性)——批判(分析其局限性或不必要)——正面(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)-深入/反向思辨-联系现实
一、“专”经由“转”到“传————路径的积极意义
1.“专”的层面:
专业(文章)的特点:领域单一狭窄,易封闭;语言/内容艰深晦涩;认知局限带来知识壁垒,曲高和寡➡️难以广泛传播或接受
2.“转”的层面:
1️⃣通俗化的意义:转为通俗化,易于理解和接受走近公众视野;贴近生活和社会实践,有利于广泛传播;而广泛的传播与转化也印证了“专”的价值,还可以激发“专”的生命力,扩大“专”的影响力,到达“传”的境界。如《百家讲坛》,“让专家、学者为百姓服务”,在专家、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,“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”,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。
2️⃣时代特点:互联网时代,这种转化呈现加速度。如AI领域的专业研究通过科普博主的短视频解读,在抖音、B站等实现百万级传播。
二、批判“转”的局限性
1.大众传媒的特性:时效性、娱乐性、耸动性。创作者如若为了获得“转”的流量而迎合世俗与人性,可能丧失“专”的深度与内涵。
2.人的认知特性:从众、猎奇,因流量高而点赞转发,实则不具体了解其内涵;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;因娱乐化而丧失严肃思考的能力,无法辨别真正应“传”的作品。
所以,有些内容虽广为传播,只是迎合一时要求或满足人性需求,很快就会消散,并非“传世”之作。三、探讨本质:何为“传世”?如何“转”才能变真正的“传”?
“传”的本质是思想与心灵的共振————真正的传世之作,往往是专业深度与传播广度的共生体。专业与通俗并非对立,而是知识/思想传播的一体两面————专业是根,通俗是叶,唯有根深才能叶茂,唯有叶茂才能荫蔽众生。由“专”到“转”要坚守“真”的底线,“专”与“转”才能孕育出照亮未来的“传世”之光。
四、思辨:“专”如果不“转”,则不能“传”吗?
“专”一定要获得广泛的传播或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转化,才能彰显其价值吗?
1.“专”本身的价值:1905年,爱因斯坦发表五篇论文,这些专业文章并未经过通俗化改造,却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;康德的《纯粹理性批判》,以晦涩的哲学语言构建认知论大厦,虽非大众读物,却在思想史上刻下永恒坐标;屠呦呦团队发表青蒿素研究论文,以专业的科学表述揭示抗疟密码,虽未经过科普改写,却因其拯救千万生命的价值,被全球科学界敬赞。这说明,当专业成果有着重大创新意义,拓展认知的边界,或触及人类共同命运,其价值便超越了传播形式的限制,成为跨越时空的“传世”之作。发展的眼光:人有认知局限,时代也有自身的
2.局限,也许部分专业作品因其超前、艰深而一时难被传播,但随着时间的沉淀,文明的进步与发展,依旧能够成为“传世”之作。
五、联系现实,反观当下
当下社会风气浮躁急切,人们往往为求被“转”而不择手段,缺少真正的“传世”之作。作为创作者,需抱定长期价值以抵抗转发量的诱惑;作为读者,应注重思维力的训练,以识别真正的“传世”之作。